秦龍電力陜能新疆:“舌尖上的家國情懷”美食節啟幕
秋陽漫過天山腳下的陜能新疆產業園,食堂前的廣場上早已飄起層層香氣——炭火上的鐵簽烤肉滋滋冒油,金黃的肉串裹著孜然香;蒸箱里的大閘蟹隱約透出鮮氣,蒸籠縫隙飄出白霧;缽缽雞的紅油泛著光澤,串串食材在湯汁里浸得透亮。9月下旬,陜能新疆“舌尖上的家國情懷”美食節正式啟幕,來自五湖四海的職工圍坐一桌,在碗筷碰撞聲里,嘗出了“家”的味道,品出了“國”的暖意。

“馬師傅,再撒點孜然!”鐵簽烤肉攤前早已排起長隊,廚師馬合木提正守著通紅的炭火,雙手翻飛翻轉鐵簽。串上的羔羊肉塊肥瘦相間,在高溫下漸漸收縮,油脂滴落在炭火上“噼啪”作響,濺起細碎的火星。他手腕一揚,孜然粉與辣椒粉均勻撒在肉串上,瞬間騰起一股焦香,引得排隊的職工頻頻探頭:“等不及了!這味兒比老家集市上的還香!”剛烤好的肉串遞到職工手里,咬一口肉汁迸發,羊肉的鮮嫩混著炭火的煙火氣,讓人忍不住瞇起眼睛——這是屬于天山腳下獨有的烤肉滋味。
重慶缽缽雞的攤位前更是熱鬧,四川籍職工張姐正往瓷盆里添食材:“這紅油是我媽教的秘方,用二荊條和菜籽油熬了三個小時!”竹簽串著的雞皮Q彈、藕片脆嫩、木耳爽滑,在紅亮的紅油里浸得透亮,撒上白芝麻和香菜,光看著就讓人咽口水。陜西職工小王第一次吃,咬下一口藕片,酸辣鮮麻的味道在嘴里散開,辣得直吸氣卻停不下筷子:“這味兒夠勁!配著我們陜西的冰峰汽水,絕了!”不同地域的味道在這里碰撞,卻意外地和諧對味。
甜點區的酥皮點心則是另一番精致模樣。師傅們把剛出爐的酥皮點心擺進白瓷盤,金黃的酥皮層層分明,輕輕一碰就掉渣。咬開一個豆沙餡的,清甜的豆沙裹著黃油香,甜而不膩;蓮蓉餡的則帶著淡淡的荷香,入口綿密……
“這清蒸大閘蟹,讓我想起去年和爸媽在蘇州吃的味道!”職工小周一邊剝蟹,一邊給老家的父母發視頻,鏡頭里滿是熱鬧的攤位和手里的蟹殼:“您看我們單位多貼心,知道我愛吃蟹,特意準備了這個!”視頻那頭的父母笑著叮囑,屏幕內外的溫情,順著蟹香慢慢流淌。

廣場一角,老員工毛高軍正和年輕職工圍著缽缽雞攤位聊天:“5年前我們剛來的時候,食堂只有簡單的炒菜,哪能想到現在能吃到這么多地方菜?這不僅是飯菜變好了,更是咱們在新疆扎下根、把日子過紅火了!”說著,他拿起一串雞胗咬下,脆嫩的口感讓他連連點頭:“這味道,夠正宗!”年輕職工們聽著故事,手里的筷子也沒停下,一碗缽缽雞下肚,渾身都暖了。
暮色漸濃,美食節的煙火依舊熱鬧。食堂門口的展板上,“扎根新疆、服務新疆、奉獻新疆”的標語格外醒目——這場美食節,不僅是一場味覺的盛宴,更是陜能新疆踐行“家文化”、凝聚職工力量的生動體現。
據悉,此次美食節還設置了“最美家鄉菜”評選、親子美食DIY等環節,后續還將推出“職工美食地圖”,把大家喜愛的鐵簽烤肉、缽缽雞、酥皮點心等納入食堂日常菜單。“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每一位職工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把這份溫情轉化為建設新疆的動力。”陜能新疆辦公室負責人說。
月光灑在路燈上,晚風里還飄著烤肉的香氣。這場舌尖上的盛宴,是陜能人對家鄉的眷戀,對新疆的熱愛,更是對家國情懷最樸實的表達——從一口熱飯到一份擔當,從一個“小家”到一個“大家”,在天山腳下續寫著屬于新時代能源人的家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