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陜西國企:創新引領為重大項目注入澎湃動能
仲夏時節,關中平原開啟高溫模式。6月16日,引漢濟渭南干線11號洞下游與12號洞上游實現主洞貫通,勝利的歡呼聲響徹隧道。
“南干線地質條件復雜,但在各專班的協同指揮下,從地下隧洞施工到地面管道安裝,2000余名建設者全力以赴,攻克了一道道難關。”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引漢濟渭公司”)秦嶺分公司經理李金霖說,“每個標段、每個掌子面團隊都拼勁十足,每天能掘進150米,確保各節點工程如期推進。”
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是落實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完善現代產業布局的重要領域。通過深化管理創新,引漢濟渭公司建立起“縱向貫通、橫向聯動、上下協同”的跨部門專班協作機制,集中力量破解工程建設難題,有力推進高質量項目建設。
引漢濟渭公司經營管理部副部長王靖介紹,引漢濟渭二期工程關系關中平原的千家萬戶。為了讓更多人喝上漢江水,發揮更大的工程效益,公司及時成立了二期進度、移民安置、文物保護、水價機制等10個專班。這些專班整合了公司各部門、分(子)公司精兵強將和資源資產,強化聯動協作與要素保障,把力量使在關鍵處、要害處,攻難點、破堵點,形成了各工區全面開花、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
“攥指成拳,項目建設才更有掌控力。”李金霖舉例,在少陵塬隧洞,面對富水層涌水風險,建設團隊按照“地面抽水+設備微改造”方案,精準調控地下水位,讓盾構機掘進效率從每天五六米提升到十六米;在白鹿塬隧洞出口,專班增設泥水壓濾機,將渣土泥水分離效率提高40%,日進尺20米;在周至縣樓觀鎮,施工人員趁著夜晚溫度適宜澆筑上黃池進水池,專人、專項、專組現場組織協調,有力保障工程安全與進度……
截至5月底,引漢濟渭二期工程完成隧洞開挖支護14.61千米、主管道安裝6.89千米、洞身襯砌8.35千米,均超額完成半年目標任務。“目前,北干線隧洞快速推進,僅剩咸陽塬盾構施工的最后1400米,全線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引漢濟渭公司渭北分公司經理楊誠介紹。
通過深化管理創新,引漢濟渭公司實現資源資產的優化配置,增強了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項目建設大干快上。與此同時,陜西多家國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有效推動技術轉化和應用,提升了重大項目質量和企業市場競爭力。
近日,陜西建工控股集團未來城市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隔震支座產品,在陜西省人民醫院西區A棟住院樓建設項目中實現規模化應用。這標志著陜建控股集團“科學家+工程師”科研課題成果轉化取得重大突破,為醫療建筑的抗震安全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該項目是陜西省重點民生工程項目,地處西安繁華城區。“項目周邊人流密集,且鄰近地鐵線路,建設過程中需嚴格控制振動與沉降。團隊還面臨16米深基坑支護等高難度技術挑戰,施工難度可見一斑。”陜西建工控股集團未來城市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成果轉化部部長王鍇坦言。
“經過反復試驗,我們對行業現有技術優化升級,研發的隔震支座基于鉛芯橡膠技術,可顯著提升阻尼性能,延長結構自振周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降低上部結構地震響應達50%至80%。”王鍇說。
通過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近年來,陜建控股集團已實現多項創新技術高水平成果轉化,累計獲得120個國家優質工程獎,為韌性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改革創新的熱潮處處涌動。從科研實驗室到生產一線,從技術創新到鑄就精品,陜西國有企業正以嶄新的姿態闊步前行。
6月14日,陜投集團所屬的趙石畔煤礦項目迎來關鍵節點:首套智能化綜采設備順利完成地面聯合調試。這標志著陜西礦井向“少人化、智能化、綠色化”開采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這套瞄準省級A類標準的國產智能化綜采設備,搭載了‘智能大腦’與‘靈敏感官’,能自主規劃最優開采路徑、實時保持工作面平直,并通過高精度傳感器與視頻AI系統感知井下作業現場,識別風險并快速告警。”陜西能源趙石畔礦業運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歐陽廣錢說,“最關鍵的是基于數字孿生技術,這套設備能在虛擬空間模擬真實開采過程,為井下安全高效運行提供強大的預演和決策支撐。”
技術創新為重大項目建設提供堅強保障和強勁動能。陜投集團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3年至2024年,設立科技創新專項資金3239.5萬元,重點支持包括“大功率半導體泵浦激光器關鍵技術研發項目”等在內的10個科技項目以及8項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技專項。
“唯有將創新基因融入企業血脈,才能在項目建設、產業鏈重構中占據制高點。”陜投集團副總工程師、戰略規劃部主任康進鎖表示,“我們將以更大的決心銳意改革、開拓創新,高質量完成重點項目建設,為經濟穩增長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