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寰宇衛星累計服務超過300顆中國衛星,平均每5分鐘完成一次衛星保障任務——
陜西日報:地面測控高效護航“中國星”
3月17日16時0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號(遙十)運載火箭成功將8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陜投集團西安寰宇衛星測控與數據應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寰宇衛星”)為本次任務的6顆衛星提供測控服務。該公司不僅順利完成了早期階段衛星入軌測試,后續還將繼續提供運行階段的測控服務。
作為國內首家國有全資商業測控資質企業,西安寰宇衛星已累計服務超過300顆中國衛星,為153顆衛星提供常態化服務,平均每5分鐘完成一次衛星保障任務。
近年來,中國商業航天產業迅速發展,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的公益服務和商業應用日漸深入生活,西安寰宇衛星的全球化測控網絡布局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構筑起堅實的地面測控網絡,服務千家萬戶。
3月5日,西安寰宇衛星的技術人員在航天測控大廳監測衛星數據。
如何監測衛星?
如何監測衛星?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走進西安寰宇衛星航天測控大廳。
工作人員通過測控網發現,在光照良好的情況下,一顆遙感衛星電源系統的太陽能電池板充電電流始終低于標稱值5%。分析確定,這顆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某子面板工作異常。
西安寰宇衛星的2個地面站對這顆衛星接力跟蹤了近30分鐘,通過發送高碼率遙控數據,完成了衛星電源系統程序在軌更新工作。
“4年來,我們累計發現和處置的衛星異常近百次。”西安寰宇衛星在軌管理中心負責人閆鋼說,衛星測控中心就像“急診室”。工作人員監視著衛星的“一舉一動”,有任何風險苗頭,都會及時通過地面操控調整衛星的運行工況。
今年2月,西安寰宇衛星在軌管理中心組織完成了6503圈次衛星跟蹤,發送遙控指令1.43萬條,及時消除隱患5起。
除了在陜西建設專業化的商業航天測控中心,西安寰宇衛星還在新疆、黑龍江、海南建成國內“大三角”測控站網,并推動在南美洲、非洲南部等國外關鍵區域的測控站建設工作。
“這一布局可滿足500顆衛星及10個衛星星座的長期測控管理需求。”閆鋼介紹。
AI為衛星測控帶來什么?
人工智能為衛星測控系統帶來哪些改變?
西安寰宇衛星將AI技術引入自主研發的衛星健康監控系統,利用智能模型和機器學習技術對衛星狀態和軌道進行實時研判,分析衛星軌道、姿態、電源、熱控等數千項參數,提前預測衛星安全隱患。
該系統能夠采集衛星運行數據,如電壓、電流、溫度、姿態控制、軌道等方面的參數,并基于深度學習模型,識別異常趨勢。如果衛星電源系統電壓長期下降,該系統可綜合衛星目前工況和歷史數據,預判可能出現的電池故障,讓地面人員能夠在故障發生前采取修復措施,規避風險。
2024年,該系統累計發出有效預警200余次,準確度超98%。
“隨著先進AI技術的使用,我們將進一步提升系統的效能。”西安寰宇衛星副總經理李萬山說。
如何精準服務社會民生?
衛星測控服務如何精準服務社會民生?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為盡快獲取地震區域受災情況的影像信息,向救災部署提供決策信息,西安寰宇衛星迅速通過寰宇東方站調整衛星應急任務,對定日縣區域進行衛星成像,第一時間獲取了地震區域的衛星影像信息,為制定救災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撐。
“完成這種時效性要求非常高的測控任務,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撐和完善的測控網絡支持。”李萬山告訴記者,雷達遙感技術的突破,使得衛星能夠穿透云層和障礙物。遙感衛星正在向高精度、全天候方向發展。
目前,衛星遙感技術已經用于精準農業管理、生態環境監測、災害預警等領域。衛星的遙感數據正成為政府和企業的重要決策依據。
陜投集團黨委副書記、西安寰宇衛星黨委書記蔣波說:“我們將圍繞補充國家航天體系力量,服務國家重大航天項目,持續完善全球測控網絡,瞄準一流衛星測控管理能力,服務國家航天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