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礦突破,看陜煤地質如何落子青藏新
“青藏新地區不是勘探的‘禁區’,而是找礦的‘富礦’。” 這是陜煤地質人深入這片土地后的共識。
在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防風險的時代命題下,陜煤地質敏銳捕捉國家需求,以青藏新地區為拓展地勘主業、實現轉型發展的核心靶區,走出了一條從傳統地勘企業向現代化綜合地質服務商跨越的突圍之路。
破局:錨定戰略靶區,勇闖勘探“無人區”
青藏新地區富集傳統煤炭、鋰鈷鎳等新能源戰略礦產,地熱能等清潔能源更成為高原綠色發展的“隱形動力”。
2006 年,陜煤地質首支隊伍挺進青藏高原,正式拉開“找礦遠征”序幕。近20年間,他們先后完成鹽湖、金屬礦、煤層氣、地熱資源勘查等幾十個重點項目,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找礦答卷。
針對青藏地區獨有的鹽湖礦藏,陜煤地質整合水上物探、陸地鉆探雙重技術,構建起“空中-地面-地下”立體探測體系,精準勾勒鹽湖地質結構與資源分布。其中在青藏高原深層鹵水鉀礦勘查中,團隊對預查區以鉀為主的固、液體鹽類礦產資源遠景作出科學評價,為我國鉀鹽資源安全供給提供重要支撐。
圍繞非煤領域戰略新型礦產資源,陜煤地質持續突破。在新疆薩爾托海蛇紋巖礦普查項目中,聚焦蛇紋巖這一特色礦產,填補當地特色非金屬礦產勘查空白。今年8月,陜煤地質更是成功競得新疆若羌縣塔什達坂北鋰礦探礦權——這是歷史上首個鋰礦探礦權,標志著其在戰略性新興礦產領域實現“零的突破”,邁出“精準找礦”關鍵一步。
創新:以技術破難題,守好綠色與安全“生命線”
陜煤地質始終將“技術突破”“綠色勘查”“安全生產”作為三大核心抓手,既解鎖資源寶庫,又守護這里的綠水青山。

面對新疆大傾角煤層勘探難題,研究形成了一套關鍵適配技術,成為西部同類礦區勘探的“技術范本”;在新疆陽霞礦區合同額1.06億元的勘探項目中,建立多參數為一體的三維地質模型,顯著提高煤炭資源量估算精度。
在西藏阿里改則縣先遣銅鐵礦普查中,改進泥漿運用技術“防塌鉆井液”,實現破碎地層5.05米/小時鉆進新紀錄,同時創新運用“以鉆代槽”“一基多孔”等技術,減少高原植被破壞。新疆西溝煤礦三維地震勘探中,采用多旋翼無人機吊運設備,在天山北麓原始森林中完成成百上千次精準起降,避免生態破壞。
溫度:從資源勘探到民生保障,延伸地勘價值
陜煤地質的腳步,從未止步于“找礦”——他們更將地勘技術與民生需求、區域發展相結合,讓資源勘探綻放民生溫度。
在清潔能源利用領域,陜煤地質用地熱溫暖“世界屋脊”:在西藏錯那,團隊打破專家固有認知,在普遍不被看好的區域成功打出淺層地熱,成為西藏首例地熱集中供暖項目,后期為33萬多平方米區域提供熱源,惠及1020戶牧民和邊防部隊官兵;完成西藏阿里朗久、康馬縣等多個地熱田開發建設工作,助力區域能源轉型。
在民生供水領域,陜煤地質在青藏高原搭建起一張覆蓋多領域的供水保障網:建設山南市錯那部隊水源井,保障國防領域用水安全;打造拉薩教育城水源泵,支撐教育園區日常運營;修建錯那、羊八井扶貧井,助力貧困地區解決生產生活用水難題。
陜煤地質在青藏新的實踐,代表了整個地勘行業轉型的方向:從單一資源勘探轉向多元能源保障、服務戰略資源供給。他們正在走出一條兼顧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這是一條真正的突圍之路——既屬于企業,也屬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