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黃河“幾字彎” ——陜煤地質研究院公司生態環境科研項目修復側記
“你看,這片塌陷區曾經地表破碎,溝壑縱橫,寸草不生,現在通過土地平整和邊坡綠化,已經變得郁郁蔥蔥。”陜煤地質研究院公司神木科研項目負責人李江博指著治理前后的對比圖自豪地說。
腳下的寬幅梯田上,高及小腿的苜蓿正在等待第二茬收割,特別引進的彩色玉米品種已經落果。傾角約30°的邊坡上,沙地柏點綴綠意,改寫了“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的舊貌。
這,正是研究院公司在黃河“幾字彎”寫下的礦山生態修復答卷。四年深耕,500畝沙荒在汗水中煥新——千米水渠蜿蜒如脈,引活水澆灌希望;萬米滴灌銀絲穿梭,讓每滴珍貴水源精準入土;百萬粒種子深埋沙壤,在耐心等待中破土而出。
黃河“幾字彎”處,每片新葉都在訴說著從沙到綠的蛻變。

“土坷垃”變身“菜籃子”:構建“修復+產業”長效機制
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的榆林市,是陜西黃河“幾字彎”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的主戰場。2023年,研究院公司“煤礦塌陷區生態修復與生態產業協同發展技術研究項目”啟動,為榆林礦區生態修復高質量發展藍圖落下關鍵一筆。
初到神木市孫家岔鎮海灣村河畔煤礦5201、5202工作面上部塌陷區,李江博望著這片土地展開構想。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他和團隊一直希望能將園藝學、資源環境保護等生態農業領域的知識和研究院公司礦山地質工程的雄厚背景有效整合,以多學科的技術力量突破傳統礦山生態修復中“單一土地復墾”和“被動退耕還林”的局限。
“我們跑遍了周邊礦區,做了大量實地考察與技術研究,最終創新構建了煤礦塌陷區生態修復與生態農業深度融合的推進體系,形成了‘修復+產業’的長效管護機制。”李江博介紹。
“融合的關鍵點在‘寬幅梯田’,這也是我們公司在榆林神木礦區進行大量生態修復實踐探索后總結出的寶貴經驗。”研究院公司環境地質工程公司負責人賈少杰說。不同于常規的裂縫填充,寬幅梯田帶給植物更多生長空間,給后續“立體式生態重建”的治理模式打下堅實基礎。
經過實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多輪討論,科研團隊確定了以“工程治理固基礎、生態修復提質量、產業發展增效益”的治理邏輯,分階段、分層次推進河畔煤礦的生態治理工作。2021-2023年工程治理階段,完成采空區裂縫充填、土地平整、邊坡加固、土地翻耕復墾、土壤培肥、林草恢復及排水渠修建等工作,為后續生態治理筑牢根基。

“獨闖關”提質“多抓手”:凝聚“產學研”合作合力
層層平整的梯田上,玉米稈挺拔粗壯,濃密的葉片在風中舒展;苜蓿也莖稈壯實、葉片肥嫩,一派蓬勃長勢。當地農戶走進田間,望著這滿眼生機,無不感慨:“今年這地的含‘綠’量,真是和往年大不一樣!”
這份“不一樣”,源于技術團隊對修復植物的精心篩選——摒棄沙柳、樟子松等常規修復樹種,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深度合作,邀請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陜西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建明教授,及設施蔬菜栽培生理專家丁明副研究員,全程參與育苗、嫁接、基質栽培等技術指導。
近10次的現場技術指導和30余次的線上溝通后,技術團隊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起“立體式生態農業”的發展思路。“一方面采用松土作業、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措施改良土壤質地,提升生態韌性;另一方面針對礦區土壤特性,結合室內試驗驗證結果優選出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佳的苜蓿品種中苜一號和西農大培育的彩色玉米品種進行種植。”李建明教授解釋道。
依托項目,高校團隊還同步開展科研攻關,形成《保水劑對陜北煤礦塌陷區苜蓿生長及土壤改良的影響研究》等成果,同時為未來設施農業的溫室大棚優選經濟品種,為進一步優化修復技術、提高經濟效益、推廣修復模式提供理論支撐。
科技創新持續加碼,離不開多方合作的有力支撐。2024年5月,項目邀請榆林市園藝推廣站林草專業技術人員與神木市農業局園藝推廣站副主任等進行現場指導,在得到技術支持的同時進一步對標行業標準,提高修復質效。此外,項目團隊積極對接當地自然資源、煤炭、生態環境等職能部門,爭取政策與技術支持,為帶動當地產業發展提供動力。
“一片綠”帶動“全域彩”:形成“礦區轉型”片區示范
步入占地500畝的生態農業園區,左手邊是種植著串番茄、櫻桃、西瓜、甜瓜、葡萄等作物的設施種植區,右手邊是種植著玉米、豆類、糜子、谷子等耐旱糧食作物的露天種植區,外圍科學搭配著樟子松、沙地柏等提升碳匯功能的鄉土樹種,不等到金秋時節便錯落有致、五彩繽紛。
復綠的同時,這些彩色也給曾經覺得“地里沒奔頭”的當地村民帶來更多希望。依托工業場地改造與生態農業開發,項目主體每年預計可為新增經濟收入50余萬元;同時,通過引入參觀交流、采摘體驗等業態,能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增值空間,帶動產業鏈延伸。
在即將建成的溫室大棚里,農業環境監測系統、太陽能補熱系統、地熱能交換系統等設備已規劃到位,未來將實現精細化管理,全方位保障作物的高產優質。此外,依托地勘行業技術優勢,項目團隊對修復區地質災害、含水層、地形地貌景觀、水土污染、土壤質量等開展常態化監測,在防范采空塌陷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的同時,跟蹤監測設備運行狀態與修復效果,確保修復成效可持續。
今年以來,陜西省將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納入年度重點任務。研究院公司黨委書記蔣同昌介紹:“公司上下高度重視這個項目,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讓礦山‘復綠’,更要解決當地居民的生態安全與民生發展需求。未來,公司會持續結合集團戰略規劃與實際政策要求,及時研判、調整項目規劃,全力爭取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以實際行動助力‘能源陜投’向‘資源陜投’轉變。”
落筆黃河“幾字彎”,數不清的地質工作者仍奮斗在攻堅一線,礦區生態修復的藍圖還在繼續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