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領 數智賦能 陜煤地質鍛造地勘安全新范式
今年以來,陜煤地質按照“12333”定位要求,緊扣“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查找身邊安全隱患”主題,結合地勘行業特色及生產實際,以“以義取利 镕基鑄范”文化內核為引領,通過數智賦能推動科技興安,鍛造地勘安全工作新范式。

智慧平臺織密“防護網”,科技興安蹄疾步穩
在陜煤地質應急與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數據如流。這里是企業安全防控體系的“智慧大腦”,通過深度融合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起以“統一化調度平臺、智慧化管理平臺、智能化輔助平臺”為核心的智慧管理和支撐體系。
統一化調度平臺編織起覆蓋全國的視頻監控網絡,實現對施工現場的實時監管調度。無論是在青藏高原的無人區,還是在新疆的茫茫戈壁,生產現場都可以通過衛星信號連接到調度指揮中心,使得安全檢查可以遠程隨時開展,監管效果大幅提升。通過AI視頻分析,重點突出鉆探物探施工、特殊危險作業、特種設備使用等隱患排查治理,實現危險源管控、危險因素識別、危險動作告警動態風險預警。此外,隨著集成AR(增強現實)功能頭盔的使用,技術人員無需再跋山涉水,在指揮中心即可實時指導,技術支持直達現場,提升響應速度與協同效能。
文化引領擰緊“思想閥”,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按照陜投集團安全理念指引,陜煤地質黨委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動員部署,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織就“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密網,19家下屬單位主要負責人簽訂承諾書、莊嚴宣誓,切實扛起“第一責任”。通過安委會、專項行動部署會等層層細化安全生產舉措。上半年開展各類安全培訓與警示教育125場,覆蓋5800余人次,實現普通行業98名負責人及安管人員持證上崗,煤礦井下作業人員資格新增55名“精兵”。夯實班組管理基礎,圍繞“5831安全屋”模型,推進所屬12家生產性企業實現三級班組100%達標,并積極創建一級標準化班組。積極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共排查一般隱患122項,通過現場提醒、跟蹤督導等方式嚴格落實整改閉環機制,確保問題動態“清零”。
重視科普宣講,在7月1日召開的陜西省應急科普講解大賽決賽上,陜煤地質2位選手榮獲“十佳科普講解員”,4位選手榮獲“優秀科普講解員”。所屬高級技校提交的《實訓室防火“黃金三分鐘”》作品贏得了“最佳科普作品”獎,營造了全員關注應急管理與安全生產知識的良好氛圍,成為安全文化建設的生動“注腳”。
實戰淬煉磨礪“硬功夫”,應急能力提檔升級
作為陜西省唯一一支以垂直鉆井方式為礦山井下事故提供救援的專業化隊伍,陜煤地質救援隊聚焦服務全省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工作,強化平戰轉換、快速響應能力,打造堪當重任的應急救援“地質鐵軍”。
六月的玉華宮景區,一場森林火災撲救綜合應急演練緊張上演。無人機高空偵察火情,直升機精準投下滅火劑,地面撲火隊員協同推進,50分鐘內迅速撲滅“明火”。本次演練陜煤地質與銅川市森林消防救援隊、印臺區應急管理局百余人協同作戰,風力滅火機、消防車、直升機等多裝備集成應用,有效檢驗了隊伍的快速反應能力及協同作戰能力。
以此為示范,陜煤地質各單位結合產業特點,高頻次開展專項演練,累計開展各類應急演練活動49次,不斷夯實應急處突基礎。同時,聚力實戰開展技術攻關,6月份,陜煤地質應急救援隊渭北支隊在φ600mm口徑集束式反循環氣動潛孔錘快速鉆進試驗中,突破性實現洛河組礫巖地層連續排渣鉆進以及大口徑鉆孔6.1米/小時鉆進新紀錄,為我國礦山垂直鉆井應急救援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從林海演練場多裝備集群到科普講臺的“黃金五分鐘”,從使命必達搶通群眾生活“水脈”到指揮中心監控屏的閃爍流光——陜煤地質以文化之“韌”凝聚全員共識,以數智之“銳”洞察安全隱患,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構筑堅實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