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塔運營公司:擦亮生態底色 繪制綠色畫卷
雞鳴三省處,清水河之畔,一座現代化大型礦井掩映在叢叢綠樹之中,朝氣蓬勃,意氣風發。近年來,馮家塔運營公司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并重,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用生態之筆裝點綠色礦山,使礦區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生態優先,讓礦區“底色”更綠
清晨,從公司北區通往辦公區的清水河大橋上掃地車迎面駛來,抑塵霧炮灑水車緊跟其后,車輛駛過,留下一路干凈清爽。“這幾年礦區環境變化可真大,煤塵變少了,綠化面積增多了,大家的心情也舒暢了。”這是在公司老職工魏成成的深切感受。
近年來,公司持續加大礦區綠化、美化、凈化、靚化投入力度,每年入夏,礦區的各種花卉競相綻放。公司采取“見縫插綠”的方式,對主干道、辦公樓、工業區等場地進行綠化,種植串串紅、孔雀草、萬壽菊、油松,云杉、桃樹、榆葉梅等植物累計3.1萬余平方米,達到了全覆蓋,讓礦區披上了“綠衣裳”。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也是檢驗現代化一流礦井的成色。公司黨政扎實貫徹“堅持‘綠色’‘安全’并駕齊驅,把綠色礦山建設擺在與安全生產同等位置來抓”的發展理念。將打造“安全、綠色、智能、高效”的現代化礦井作為企業目標愿景,以“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為引擎,下大力氣優化外來煤車管理,變“露天煤場”為“封閉煤倉”,聚焦安全生產、環境美化、亮化整治,讓生產區域全面升級,全力推動廠區環境的提升。不斷改善職工工作、生活環境,傾力打造綠色生態文明礦井。在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中,用“生態之筆”書寫綠色礦山建設新答卷。
綠色發展,讓礦區“氣質”更佳
近日,根據榆林市政府安排,由市城市管理執法局組織全市所有選(儲)煤場企業到公司觀摩學習,為公司塑造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公司著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嚴格環保標準,實現煤不露天,堅決杜絕粉塵污染。
打好藍天保衛戰,礦井原煤采用封閉的皮帶棧橋(走廊)輸煤方式,避免了煤塵外溢,配套電廠三期儲輸配煤系統,建設了直徑108m,總儲量15萬噸,密閉圓形煤倉。地面儲煤場實行封閉管理,洗選煤設備設置密閉吸塵罩、除塵器,南北區工業廣場配有灑水車及吸塵車,有效抑制地面運輸過程中的粉塵,切實做到了煤炭從開采、運輸、儲存過程的全封閉,全程“產煤不見煤”,完成了綠色礦區的升級轉變。
打好“碧水保衛戰”,堅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充分發揮煤電一體化的優勢,對礦井疏矸水按照分級處理,分質回用的思路進行設計,在滿足煤礦自用的前提下,其余部分全部送至電廠作為脫硫工藝用水和鍋爐補給水水源,實現廢水“零”排放。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打好“凈土保衛戰”,礦井水處理產生的煤泥,壓濾成餅后混入輸送電廠原料煤中利用。生活污水處理站產生的污泥因含有較高的有機成分,全部被用于肥田和土地復墾。隨著電廠三期配套儲輸配煤系統建設完成,系統采用外購高熱值煤,智能摻配原煤,將破解煤礦固廢資源綠色高效利用難題,實現“變廢為寶”,推動能源低碳健康發展。
智能引領,讓礦井“顏值”更高
“隨著智能化礦井的建設,礦井部分崗位基本實現了無人值守、有人巡視,逐步呈現出降本增效、生產安全、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新生態。”公司調度室副主任高小川介紹到。
科技是礦山綠色發展的助推器。按照“分步投資、分步實施”原則,公司先后完成了《馮家塔煤礦 2024-2025 年智能化建設規劃方案》《馮家塔煤礦智能化洗煤廠建設方案設計》編制和評審。打造了1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1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每個掘進工作面配備高效除塵風機,有效降低煤塵含量,提高作業空間能見度,改善作業環境。通過優化通風系統,使工作面風速處于最優排塵風速區間,改善工作面作業環境。
為有效解決井下防爆柴油機車尾氣排放污染問題,公司引進22臺新能源車輛。“礦井新能源電動車的投運,有效解決了過去井下防爆柴油機無軌膠輪車高污染、高油耗、高噪音等問題,為井下礦工提供更加清潔的作業環境。”輔助運輸隊技術員李杰說。
與此同時,公司科學有序開采礦井資源,建設完善粉塵和噪聲監測系統,實現全范圍、全過程、全時段智能監管,取得了顯著效益,真正實現了綠色開采、清潔生產。
春風吹來滿眼綠,不負綠水與青山。馮家塔運營公司始終懷揣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信心和擔當,用生態畫筆繪就礦區綠水青山環抱、藍天白云相依的高質量發展新畫卷。